
发布时间:
2025-04-15 15:55
信息来源:
奈曼旗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
分享到:
近年来,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积极创新宣讲模式,通过深化拓展特色“宣讲+”形式,打造“谁来讲、讲什么、在哪讲”三讲模式,把新思想、新政策、新风尚、新生活通过文艺形式展现出来,让党的民族理论宣讲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真正实现群众演、群众唱、群众参与、群众受教的效果。
谁来讲:打造“有特色”宣讲队伍,普通群众成为宣讲主体
培育群众品牌。好来宝、乌力格尔等特有文艺演出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,在黄花塔拉苏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,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,容易激发共鸣,无疑是打通群众和理论之间联系的强大媒介。以“四胡”命名宣讲队,凸显来自群众、服务群众的宗旨,对当地群众产生天然的吸引力。
组建宣讲队伍。坚持整合资源、完善制度,对各嘎查村的演出队伍、乡村艺人进行摸底,整合苏木黑小艺术团、老年艺术团、奈曼王艺术团,组建规范化的“四胡”志愿宣讲服务队伍,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走上舞台,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,使基层宣讲“血液常新”,宣讲活动更有力量、更有温度、更有味道。
细化活动安排。通过群众“点单”自选内容,新时代文明实践所“派单”把关创作,志愿者“接单”传唱,用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四胡说唱形式唱出幸福生活。
讲什么:打造“靶向式”宣讲主题,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
紧扣主线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组织“四胡”志愿宣讲工作者深入挖掘和提炼四胡传统文化,结合风土人情、民族特色、乡村产业发展等实际,编写语言通俗,故事性强的原创作品,把生动的表演和精彩的舞台表现力融入作品中,不断增强宣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,确保观众坐得住、乐意听、有启发、受教育,推动宣讲工作取得实效。
紧抓传承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传承人、著名民间四胡说唱艺人黑小家乡的历史人文资源,潜移默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。
紧贴生活。挖掘身边真实故事,用身边的人和事讲好真善美的故事,演身边事、唱身边人,创编一批形式活泼、农民喜闻乐见的作品,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农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风尚、新理念。目前,共创作《党的二十大放光芒》《欢乐的牧民》《青年颂》《欢庆五一 劳动最美》等原创歌舞、诗歌等作品20余个,使广大群众在载歌载舞中举精神之旗、立精神支柱、建精神家园。
在哪讲:打造“零距离”宣讲平台,资源联动实现传播辐射
打造活动阵地。把握公共场所人流量大、关注度高的特点,对苏木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升级,面积15000平方米,以代表吃苦耐劳、一往无前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“蒙古马”雕塑为核心标识,设有四胡造型的文化舞台,将积极向上的蒙古马精神理念融入群众生活圈,打造成集思想文化教育、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活动阵地。同时全苏木22个嘎查村全部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,为群众文化休闲生活、组织文化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。
打造创作阵地。依托苏木文明实践中心,建立四胡创作、蒙古族服饰、书法版画创作文化工作室,充分发挥工作室引领带动作用,为苏木四胡宣讲志愿服务队提供创作作品场所,营造浓厚氛围,培育文化人才。
打造服务平台。通过“线下+线上”同频共振,开辟多种渠道进行宣讲,线下,强化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,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,严格按照“六有”标准,实现22个嘎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,建起群众身边的“宣讲站”。线上把微宣讲搬进网络,通过录播微视频作品,在“迷你黄花塔拉”微信公众号进行专题展播,让理论课堂从“纸面”走向“云端”,让宣讲工作多方位、零死角、全覆盖。